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行情 >

稳住农业“基本盘” 守好百姓“米袋子”——普洱市粮食安全工作综述

来源:    时间:2023-08-31 16:06:15

近年来,普洱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筑牢粮食安全防线。2022年,普洱市粮食总产量达123.08万吨,比2021年增加2.6万吨,增长2.15%,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藏粮于地:建良田 守好粮食安全根基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卡村芒畔村民小组300多亩连片高标准农田晚稻基地,一株株稻苗挺立,生机盎然、长势喜人。“早稻已收割完,亩产达到400至500公斤,不但村民吃的稻米有了,还可以卖钱增加收入,今年的价格每公斤2.5元,这都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来的好处。”芒畔村民小组组长岩相嫩说,过去由于地块小,灌溉不方便,道路也不通畅,有的村民干脆就把耕种撂荒了。现在的荒坡地早已不见踪影,就连常年积水的洼地、灌溉不便的旱地,也都改造成连片的耕地,小型机械可以进出,栽秧和收割省时省力,村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记者从孟连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了解到,以前,芒畔村民小组的土地存在土壤肥力低、无水利配套设施、田块小而弯、无田间道路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差、耕作制度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机械化发展滞后,部分农田地存在“非粮化”和撂荒现象。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小田改成大田、弯田改成直田,配套实施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设施,项目区通路通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提高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

芒畔村民小组只是普洱市藏粮于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普洱市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粮食生产责任压实到县、乡、村、组,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建立粮食生产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切实担负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责任。

普洱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全面从严遏制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撂荒地统筹利用,对分散、有条件的撂荒耕地,通过整修农田机耕路、疏通排灌渠道等措施,提供便利的生产条件,引导农户种植农作物。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已复垦复种2.95万亩,占撂荒耕地面积的84.77%。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49%。完成了《普洱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普洱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和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外业采样及送检工作。

藏粮于民:育良种 延续精耕细作农业传统

良种事关农作物发展根基。如何筛选、试验、推广高产良种?记者走进普洱市种子站探寻答案。

“市种子站严把‘两杂’种子备案关,确保农业用种安全,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共备案‘两杂’种子472.3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3.6万公斤。”市种子站站长乔继雄向记者介绍。

普洱市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制定出台《普洱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各项要素保障,建立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普洱市现已建成景谷、景东、镇沅3个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和澜沧、墨江2个省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县。进入“十四五”,全市建立和完善种子繁育体系,有序推进标准化“两杂”种子生产基地建设。2022年建设完成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玉米、水稻制种基地6个,面积达1.081万亩,截至2023年6月30日,完成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3710亩,常规稻制种面积2610亩,杂交玉米制种1300亩。

采访中,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普洱市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截至2023年6月30日,实施省级新品种试验19组、品种210个(含对照)。试验分别在思茅、景谷、澜沧、墨江4个县(区)实施,通过试验,为全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抓好市级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20年至2022年,在宁洱县宁洱镇开展市级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各3组、品种25个。通过试验,紫玉晶田、普糯1号、普糯2号、普糯3号4个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审定。

与此同时,普洱市全面净化种业市场,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强化案件联查联办机制,严厉打击种业领域套牌侵权、制假售假、无证生产经营、基地套购抢购等违法行为,及时发布侵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藏粮于技:强科技 不断提高科学种粮水平

“这个抛秧技术太好了,省工又省力,稻苗成活率高,谷穗又多又长还饱满,稻谷产量高……”提起水稻抛秧技术带来的优点,孟连县娜允镇芒掌村村民叶罕高兴地说,她家种植了7亩水稻,早稻已收割完毕,晚稻抛秧栽种已于7月中旬完成,以往她家7亩水稻需要5至6人进行插秧,使用水稻抛秧技术后只需要3人便可完成,且产量提高了10%。

“水稻抛秧技术是采用钵体育苗盘或纸筒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易于分散的水稻秧苗,将秧苗连同营养土一起均匀撒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栽培法。相较于传统插秧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亩田拋秧只需0.5个工。”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建梅说。

近年来,普洱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狠抓生产技术标准制定,推广耕种新技术,强化技术服务,开展政策技术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粮水平。

普洱市先后制定烟后玉米、秋大豆、冬马铃薯、西盟米荞、杂交稻旱种、多年生稻等地方标准13个,其中《普洱市多年生稻栽培技术规程》等9个地方标准已发布实施。通过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水稻直播栽培、水稻高效旱育抛秧、水稻旱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专家组作用,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在关键时节开展田间指导,做到“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能人、户有技术明白人”。

“藏粮于技,普洱一直在努力。研究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农技人员常态化走进田间地头,抓实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等,用科技赋能普洱粮食稳产增收。”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凌云介绍,除了水稻抛秧技术,水稻旱作也是普洱市重要的增粮技术措施之一。它破除了传统水稻只能种在水田的思维禁锢,有效解决了传统陆稻单产低、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2023年全市完成水稻旱作播种4.89万亩。此外,普洱市一直注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22年,全市农业系统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8个专题培训,累计培训农民群众3.2万余人次。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普洱人正在一张张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业清单上,躬身田畴、咬牙攻关,一件接着一件办,奋力书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普洱答卷”。

记者手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采访中,记者切身感受到普洱市牢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这一使命,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上,直面挑战,奋力前行,严格执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同时,抓好科技保障,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种子和耕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承担起一个农业大市的责任和担当。

(来源: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臧灵/文 通讯员 陈永刚/图 编辑:张毅)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