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行情 >

疗愈花园,与爱同行

来源:    时间:2023-06-19 09:13:14

疗愈花园,与爱同行


(资料图)

柳森

此次活动力图引导孩子们打开五感,与自然产生联结,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多彩。图为孩子们在花园中感受植物,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花园或手工作品。 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柳 森

多年来,社区花园在申城蓬勃发展,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很多参与者因社区花园交到朋友、走近自然,却不知“疗愈”也是社区花园的重要功能之一。

前不久,位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农园迎来了一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活动的举办为农园管理团队打开了视野,也坚定了他们通过努力,为更广泛的人群送去疗愈与温暖的决心。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魏闽博士全程督导并参与了本次活动。她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记者娓娓道来。

让自然疗愈人

也是社区花园的初心之一

解放周一:创智农园是上海第一个建在开放街区绿地中的社区花园,占地2200平方米。它以生态环保和都市农耕体验为主题,完成基础建设后,因创办者、社会组织四叶草堂(以下简称“四叶”)带动居民加入后续的设计、建设、运营,并提供学术沙龙、自然教育、社区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而闻名沪上。这一次是出于怎样的机缘,让四叶策划并主持了这样一次活动?

魏闽:四叶正式成立于2014年。那一年,缘起于中成智谷何增强先生和管理团队的信任,我们创建了火车菜园,有了第一间自然学校、有了朴门永续实践基地,这也是我们创办的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社区花园。2015年下半年,我们受创智天地的邀请,着手创智农园(以下简称“农园”)的设计调整及社会参与、运营维护方案拟定,并开始了全面的社区参与运营维护实验。一路走来,我们坚持了做“社区花园”的初心,始终把激发市民对于自身环境改善的关注作为最大的目的。

尽管社区花园策划、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的过程有长有短,但得益于社区花园对自然和土地的力量的顺应与借助,活动的参与者们很快就能发现,自己在与自然、与他人交流互助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皆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疗愈和安慰。这在生活节奏快、邻里关系一度疏远的上海显得愈发可贵。作为农园的创办者和主要管理者,这让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让自然疗愈人,也是创办社区花园的初心之一。

我们较早地在农园的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引入了“朴门永续”的理念。“朴门”是把生态、园艺和农业及许多不同领域知识相结合,通过结合各种元素设计而成的准自然系统。努力做到像朴门永续花园那样“自然有序”的设计,一直是我们团队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首先,我们鼓励所有农园营建的参与者,懂得去欣赏从一块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其次,在完成初步的种植之后,除了会对个别入侵的植物进行管控之外,我们会尽可能地让植物以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成长。哪怕一开始它有点稚嫩、凌乱,但我们认为,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森世海亚是一家致力于促进人类健康的企业。巧的是,他们的创始人也十分认可“朴门永续”的理念。不久前,他们找到我们,提出了为特殊儿童做点事的想法。最终,他们分别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和我们,为特殊儿童在北京、南宁、上海举办了三场主题为“疗愈花园,与爱‘童’行”的特别活动。在北京和南宁举办的活动主要面向听障儿童。在上海的这一场主要面向自闭症儿童。

用探游打开五感

创建花园里的联结

解放周一:这次活动的主题叫作“花园里的联结”。要带着在听觉或社会交往上有困难的孩子从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多彩,你们是如何做的?

魏闽:以往的自然教育探索让我们明白,与自然产生联结,需要从打开五感开始。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小活动,希望在不同的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孩子们内在的潜能和热情、协调他们的感官,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出发,身临其境地体会自然。

在“秘密花园寻宝记”板块,孩子们需要在探游花园的过程中寻找我们提前藏好的、以各种自然元素绘就的卡通头饰。我们希望借由自然元素的导入,帮助他们熟悉花园环境,辨认不同的植物、鸟类、昆虫,在触摸实物、聆听大自然声音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启五感。

在“花园网络连连看”板块,孩子们将扮演在第一个环节中找到的不同生物角色,围成一圈,由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尝试着用绳子来表示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和依存性。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玩耍中,孩子们需要通过肢体去表演,调动身体和想象力来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尝试发出所扮演的生物角色的声音,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练习发音,还可以触发他们在聆听他人声音的同时增加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

在“栽种我的小花园”板块,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盆栽小工坊,配有不同的香草(如薄荷、迷迭香等)。孩子们需要利用自然素材,完成自己的盆栽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照料植物。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促使他们在制作、种植的过程中丰富对植物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触摸了解植物,也可以通过嗅觉、味觉感受不同植物的差别,从而调动五感,与自然产生更深一步的交互。看着一座小花园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变得立体、完整起来,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北京站的活动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侯晓蕾老师的大力支持,得以在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以下简称“美后肆时”)举办。美后肆时因坐落于美术馆后街40号而得名,寓意“四季更迭、四时更新,美好永不间断”。作为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最新实践,它如今已成为东城区具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空间,被市民和网友亲切地称为“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

南宁站的活动在南宁第一批参与式社区花园示范点“送你一朵朱槿花·老友花园”举行。该社区花园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种植了许多本土植物和生态设施。该花园所处的小区拥有超过20个迷你老友花园,支持居民自主地参与花园设计、建设并成为花园运营的责任人。

这些举办场地都具有很强的社区公共空间属性。有了它们的加持,相信能为孩子们及其家庭日后更多地走出家门、结交朋友打下更好的认知基础。

用理解与共情

为“星星家庭”点亮希望

解放周一:自闭症儿童因为在语言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相比同龄人,他们较难与陌生人产生联结,来到陌生的环境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对于自然教育工作坊的举办来说,会不会是一个挺大的挑战?

魏闽:是的。四叶过去带领过一些专门面向特殊儿童的自然教育工作坊。我在工作中发现,面向自闭症儿童的活动尤其需要理解与共情。与其说孩子们会在相关场景中遇到困难,不如说他们在遇到问题或障碍时存在“表达不出来”“描述不清楚”的困难。遇到这样的情况,特别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特点和处境,用一种比较自然、轻松的方式,把他们遇到的问题或障碍以转化的方式加以解决。我们团队在做活动准备的过程中,最花心力的部分就在这一块。

比如,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每一位儿童的情况,包括他的父母的一些情况。我们相信,这能让我们的准备和活动设计更合理、更符合孩子和家庭的需要。而且,自闭症也有轻重缓急上的区别,需要我们了解得非常清楚。其次,我会带着团队小伙伴基于对孩子们特点和情况的了解和共情,做尽可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我会带着伙伴们去了解,万一孩子出现情绪上的起伏,我们该如何引导;如果有孩子对阳光或某些食物过敏,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我们会在尽可能了解和理解的前提下,到了现场再作调整。

其次,我们深知“星星的孩子”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成员都非常辛苦。所以,在活动正式开始时,我一方面会向父母介绍我们农园的情况、当天活动的内容及其背后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也对父母说,希望他们今天也能放松身心,就当是和孩子一起来过节,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随时提供支持。

尽管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需要我们积极调整、应对的情况,但大部分孩子在种花或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很专注。要知道,专注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能顺利地实现这一点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肯定,我们也很开心。

从家庭方面给到的反馈来看,家长们都很支持孩子参加我们的活动。有一位父亲虽然孩子来不了,自己仍然特地赶来参与活动。有一位母亲全程用心陪伴并引导孩子,向我们表达了以后还想来参加活动的愿望。当看到孩子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引导者互动,投入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很开心。

社区花园将致力于

把活动推向更广泛人群

解放周一:短暂的活动总是让参与者依依不舍。如何探索一条更可持续的路,让特殊儿童有更多机会从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奇妙?

魏闽:我一直很相信自然的力量,尤其当我自己也成为母亲之后,更能体会孩子不仅是来自大自然的一个礼物,更是大自然未来的守护者。

我有朋友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这个孩子热爱观鸟,每一次观鸟总能沉浸其中很久,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好几百种鸟的名字。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孩子身上独有的天赋,更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疗愈力。

作为自然教育的积极探索者,我认为,我们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与多方合作,用心地策划、推出更多此类活动,让这个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被更多人看到,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尤其需要来自专业领域的老师的发声。四叶在组织针对性的疗愈活动方面远远不够专业,我们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如果有更多具有园艺疗愈、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士愿意参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各取所长、形成合力,为特殊人群塑造更多他们所需要的社区花园环境。从四叶的角度,我们可以在科普领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样的现状,在具有自然疗愈力的花园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继续积极探索。

四叶曾协助上海梅陇九村打造了一个名为“梅园”的社区花园。在这个不到500平方米的小小花园里面,为了“照顾人”,设置了多个高低不同的特色种植花箱,方便盲人即便是乘坐轮椅时也能触摸和感受。听说,“梅园”建成以后,有一位接近全盲的老人家每天都会自己摸索着出门,顺着盲道去那里触摸一些带有芳香的植物。这让我们深受触动。这在无形中也提示我们,未来可以努力使社会花园的营建事业为广泛的人群服务。我们营建的社区花园不仅可以有面向儿童、亲子家庭的趣味自然体验活动,面向青少年的项目制学习和任务实践,更可以面向所有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关心环境教育的伙伴,也为包括特殊儿童、退休老年人在内的人群送去更多合宜的行动陪伴和技术支持。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