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行情 >

为何“终究是错付了”

来源:    时间:2023-05-23 08:44:5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泉子

近年来,电视剧市场风起云涌,长剧、短剧竞相上映,台播剧、网剧并驾齐驱,电视剧更迭的速度在加快,但产出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其中最让观众无言以对的大概要数烂尾剧——剧情高开低走,前期抓人眼球,中后期崩坏,潦草收场。不久前电视剧《他是谁》收官,评分从前期的8分下降到6分,“《他是谁》烂尾”也被网友嘲上热搜。追剧圈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怕烂剧,就怕烂尾”,可见广大观众苦烂尾剧久矣。

导致电视剧烂尾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主创团队的自身局限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有灵感迸发期,也会有瓶颈期,观众不能接受的是为了持续推进剧情罔顾人设和逻辑,前后割裂,强行降智。大家吐槽烂尾剧时,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编剧,写出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很容易,但如何用缜密的逻辑完善人物线和故事线才是最大的挑战,这是对编剧水平的考验,而某些编剧显然能力有限,面对改编难度和阻力举步维艰,最终只能草草收场。一些刑侦剧,前几集悬念迭起,但编剧埋的线太多,直到结尾都没能交代清楚,剧情甚至以一张真凶终会伏法的图片告终,让人无力吐槽。除编剧外,导演对剧集制作整体进程的调度和掌控也非常重要。剧集制作的时间控制是一大难点,如果对拍摄节奏和进度缺乏规划,前期散漫发挥导致进度缓慢,后期很可能因拍摄时间不够被迫烂尾。影视剧行业工序复杂,拍摄过程中的各种纰漏如主创档期不足、团队人员变更、项目管理混乱等都会影响剧组创作的积极性,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烂尾危机。

当下的电视剧行业高度商业化、产业化,基于盈利的创作动机,各方进行利益角逐,也是烂尾剧的一大成因。某些制片方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要求增加集数,随之而来的便是剧情注水、情节冗长、节奏拖沓等,使剧集质量大打折扣。以系列真实案件为原型的《扫黑风暴》开播时就以高密度和大张力的叙事引发热议,但中后期注水严重,许多没有意义的情节(如女记者黄希的感情戏)降低了故事的完整度,破坏了观众的追剧体验。其次,从引流的角度来说,把开头做好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播放平台重视开头甚于结尾,对剧情走向和结尾的要求就没那么严格。另外,主观揣测观众趣味,迎合臆想的主流价值观和市场,也是造成烂尾的元凶之一。近年来少有的大体量明朝剧《山河月明》播出前吊足了观众胃口,但其在历史正剧中强融爱情戏份的做法和对历史的魔改,不仅没有讨好观众,还引来吐槽无数。

烂尾剧对观众的伤害更大。这些剧集开播前期反响热烈,吸引观众一集不落地追剧,等观众付出真情实感追到后期,却发觉逃不过烂尾的命运,由上头到上火,只能感慨一句:“终究是错付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影视剧最常使用的预埋话题、营销号炒作等营销手段也无形之中放大了烂尾剧对观众的伤害。这些营销手法通常直击大众的某个情绪点,剧集的花式微博热搜以及短视频剪辑的高能片段让人看后兴趣高涨而去追剧,但剧集烂尾的表现却与宣传之下观众被拉高的期待值之间落差极大。以《回来的女儿》为例,该剧前五六集持续高能,把悬疑的氛围感烘托得很好,给观众留下许多悬念,但后续的剧情设定却拖了后腿,所有的坏事都是李承天一人做的,没有反转,前期的渲染变成故弄玄虚,让观众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电视剧是一门大众艺术,了解大众喜好,扩大受众基础,是电视剧行业维系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如今的观众阅历丰富,对电视剧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愿将就那些烂尾剧,期待与真正的好作品相逢。电视剧行业的从业者应该警钟长鸣,烂尾剧没有未来,摸清定位、尊重故事、用心创作、有效创新才能口碑效益双丰收。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